首页 股吧 正文

财报分析顺序是什么(600721百花村)

2024-09-29 23:09:56 51
admin

財務報表分析的五個原則

財報分析中的所需要堅持的原則指的就是各類的報表當中使用者在進行財務分析中所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準則或者或是規範。其中所需要遵循的五大原則大致上可以分爲:目的明確原則,全面分析原則,系統分析原則,動態分析原則。接下來給大家一一介紹一下。

1.目的明確原則

目的明確原則是指報表使用者在分析和計算之前,必須清楚地理解分析的目的即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即使計算機和數據庫技術的發展使分析的工作量大爲減少,整個分析過程也僅是毫無用處的數字遊戲而已。

財務分析的過程,可以說是“爲有意義的問題尋找有意義的答案”的過程。要解決的“問題”必須是有意義的,並且是明確的。

2.實事求是原則

實事求是原則是指在分析時應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反對主觀臆斷和“結論先行”,不能搞數字遊戲。

3.全面分析原則

全面分析原則是指分析者要全面看問題,堅持“一分爲二”地看問題,反對片面地看問題。報表分析者要同時注意財務問題與非財務問題、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經濟問題與技術問題,外部問題與內部問題等。

4.系統分析原則

系統分析原則是指分析者應注重事物之間的聯繫,堅持全面地看問題,反對孤立地看問題。分析者要注意局部與全局的關係、報酬與風險的關係、償債能力與收益能力的關係等,從總體上把握企業的狀況。分析時要有層次地展開,逐步深入,不能僅僅根據一箇指標的高低就做出結論。

5.動態分析原則動態

動態分析原則是指分析者應當發展地看問題,反對靜止地看問題。兩個企業的收益率相同,並不表明它們的收益能力一樣,這就如同兩個人在解剖學意義上可能沒有太大區別,但他們在運動時表現出來的差別可能很大。動態分析原則要求對事物進行“活着的觀察”,在運動中看局部和全局的關係,尋找過去和未來的聯繫。

財報就是經濟業務的綜合歷史反映,人們的決策往往會關係着未來,而相對而言未來也並不會是簡簡單單的重複歷史,它是歷史的延續。財報分析者需要的是注重企業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關係,股民在分析上市公司的財報時一般會結合該公司前後兩三年的報表去判斷,如此以來才能更爲有效全面,動態的分析其發展的脈絡報表當中的數字數據雖然很是有用,但不可忽略其他重要的因素,其中附表中的文字闡述也應該被重視起來,這些信息都能夠幫助投資者更爲有效全面的理解財報當中極爲重要的信息。

財務報表分析比較分析法都有什麼

財管上一般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趨勢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1、趨勢分析法是通過對有關指標的各期對基期的變化趨勢的分析,從中發現問題,爲追索和檢查賬目提供線索的一種分析方法。

趨勢分析法可用相對數也可用絕對數。

但要是不同企業比較,一般用相對數比較。

2、比率分析法是通過財務報表的有關指標的比率計算,分析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瞭解企業發展前景的分析方法。

考試更常考一些,獲利能力比率、償債能力比率,週轉能力比率等。

3、因素分析法,這也是財管考試常考項目,

在下述各種分析法中,比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可以確定財務報表中各項經濟指標發生變化的差異。但是,如果要瞭解形成差異的原因以及各種原因對差異形成的影響程度,則需要進一步應用因素分析法來進行具體的分析。

因素分析法,又稱爲連環替代法,是用來確定幾個相互聯繫的因素對某個財務指標的影響程度,據以說明財務指標發生變動或差異的主要原因的一種分析方法。採用此法的出發點是,當有若干因素對分析對象發生影響時,假定其他各個因素都無變化,順序確定每一箇因素單獨變化所產生的影響。

具體步驟如下。

(1)將分析對象-某綜合性指標分解爲各項構成因素。

(2)確定各項因素的排列順序。

(3)按確定的順序對各項因素的基數進行計算。

(4)順序以各項因素的實際數替換基數,計算替換後的結果,並將結果與前一次替換後的計算結果進行比較,計算出影響程度,直到替換完畢。

(5)計算各項因素影響程度之和,與該項綜合性指標的差異總額進行對比,檢查是否相符。

如何進行財務報表分析?

(1)企業財務結構分析。

企業的財務結構,指企業全部的資金來源中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二者各佔的比重及其比例關係,有時還包括各類資產的構成。財務報表分析首先要對企業的財務結構進行分析,從總體上瞭解和評價企業的財務結構是否健全,資源配置是否合理,財務實力及其安全性、平衡性的高低,企業償債能力的大小和強弱等。如果企業的財務結構比較健全,則必然擁有雄厚的實力,能夠承擔經營或財務上的風險,並能夠應付來自外界的衝擊。分析企業的財務結構,就是要通過各項比率之間的關係,瞭解其財務結構是否健全,衡量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並通過對各項指標的分析,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確定最佳的財務結構。這種分析不僅對企業管理者加強經營控制,實現財務狀況的良性循環具有輔助決策作用,而且對使用者搞好企業的其他有關信息預測分析,進行經營決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財務結構分析是指對企業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三者之間的比例關係進行分析。

(2)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償債能力是現代企業財務能力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財務能力的基本反映。企業償債能力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企業內部而言,通過測定企業償債能力,有利於企業科學合理地進行籌資決策和投資決策;從企業外部來看,債權人最關心的是企業償債能力的強弱,因爲這是他們的投資能否如期收回的主要依據。償債能力分析是指企業償還所欠債權人債務的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償債能力分析和長期償債能力分析兩個方面。

短期償債能力指企業在短期債務到期時可以以現金償還負債的能力。短期償債能力體現在企業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對比中,反映企業流動資產對償付流動負債的保證程度。只有科學地揭示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間的內在聯繫及數量關係,掌握其變化規律,才能正確地評估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從而有效地發揮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作用。由於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是短期償債能力分析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因此將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進行對比,可以大致反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採用的指標主要有營運資金、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

償債能力分析還包括長期償債能力的分析。由於企業對一筆長期債務總是負有兩種責任:一種是償還債務本金的責任;另一種是支付債務利息的責任。因此,分析一箇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主要是爲了確定該企業償還債務本金與支付債務利息的能力。分析企業長期償債能力有兩個方面:一是分析利潤表反映的長期債務償還能力;二是分析資產負債表反映的長期債務償還能力。這兩方面都應結合企業的獲利能力和資產結構一起分析,從而正確評價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

(3)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賺取利潤的能力。不論投資者、債權人還是企業管理者,都非常關心企業的盈利能力。"一定時期"包括兩個層次的內容:其一是企業在一箇會計期間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獲利能力的比較與分析;其二是企業在一箇較長時期內穩定獲取較高利潤能力的分析。盈利能力對於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根本目的就是獲取數量可觀的利潤和維持企業穩定、持續的經營和發展。投資者投資的目的在於獲得最大的回報,因而他們最爲關心企業的盈利能力;債權人特別是長期債權人的利息收益和債權收回也最終取決於企業能否盈利,因此,他們也會關心企業的盈利能力;企業管理者爲了衡量業績,發現問題,履行經營責任,當然同樣會非常關心企業自身的盈利能力。總之,盈利能力分析是企業管理當局及各利害關係人最爲關注的財務報表分析內容之一。對企業管理者來說,無論是資產結構的分析,還是償債能力的分析等,其根本目標都是爲了通過分析改善企業財務結構,提高償債能力和經營能力,從而最終提高企業盈利能力,以保持企業的穩定發展。在盈利能力的分析中,既可以對絕對數指標進行分析,又可以對相對數指標進行分析,但比較而言,相對指標的分析比絕對指標分析更有意義。通常,從企業營業收入、投資報酬、財務槓桿、每股盈餘等方面入手,來評價企業的盈利能力。

(4)企業營運能力分析。

企業營運能力是指企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具體指企業各項營運資產的週轉效率。營運資金指維持企業日常經營正常運行所需要的資金,它指企業的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後的餘額。這一觀點爲企業會計人員、一般信用調查人員、短期債權人及投資分析人員所主張,因爲這些人員最關注的是企業的財務狀況、信用狀況及其短期償債能力,而且只有扣除流動負債後的流動資產淨額纔是企業可以真正自由運用的資金。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在企業財務報表上直接反映爲企業營運資金及其各項目的變化,通過對企業營運資金的分析,報表使用者可以得到各自關注的有關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的信息。企業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營運資金分析考覈營運資金運用效率,並以此作爲財務決策的重要依據;短期債權人或信用調查人員可以通過營運資金分析判斷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和經營效果,以此作爲其發放信用的依據;長期債權人或股東則可以通過營運資金分析,判斷企業的付息和償債能力等等。

(5)企業發展趨勢分析。

財務報表的分析方法

財務報表應該如何去分析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比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財務報表分析的比較法,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關的可比數據進行對比,從而揭示存在的差異或矛盾。

(一)以比較對象分類:

1.與本企業歷史比,即不同時期(2-10年)指標相比,也稱“趨勢分析”。

2.與同類企業比,即與行業平均數或競爭對手比較,也稱“橫向比較”。

3.與計劃預算比,即實際執行結果與計劃指標比較,也稱“預算差異分析”。

(二)以比較內容分類:

1.比較會計要素的總量:總量是指報表項目的總金額,例如總資產、淨資產、淨利潤等。總量比較主要用於時間序列分析,如研究利潤的逐年變化趨勢,看其增長潛力。有時也用於同業對比,看企業相對規模和競爭地位的變化。

2.比較結構百分比:把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轉換成結構百分比報表。例如,以收入爲100%,看利潤表各項目的比重。結構百分比報表用於發現有顯著問題的項目,揭示進一步分析的方向。

3.比較財務比率:財務比率是各會計要素之間的數量關係,反映它們的內在聯繫。財務比率是相對數,排除了規模的影響,具有較好的可比性,是最重要的分析比較內容。財務比率的計算相對簡單,而對它加以說明和解釋卻比較複雜和困難。

因素分析法,是依據財務指標與其驅動因素之間的關係,從數量上確定各因素對指標影響程度的一種方法。該方法將分析指標分解爲各個可以計量的因素,並根據各個因素之間的依存關係,順次用各因素的比較值(通常爲實際值)替代基準值(通常爲標準計劃值),據以測定各因素對分析指標的影響。由於分析時,要逐次進行各因素的有序替代,因此又稱爲連環替代法。

步驟:1.確定分析對象,即確定需要分析的財務指標,比較其實際數額和標準數額(如上年實際數額),並計算兩者的差額;2.確定該財務指標的驅動因素,即根據該財務指標的形成過程,建立財務指標與各驅動因素之間的函數關係模型;3.確定驅動因素的替代順序;4.按順序計算各驅動因素脫離標準的差異對財務指標的影響。

某企業20X1年3月生產產品所耗某種材料費用的實際數是6720元,而其計劃數是5400元。實際比計劃增加1320元。由於材料費用由產品產量、單位產品材料耗用量和材料單價三個因素的乘積構成。因此,可以把材料費用這一總指標分解爲三個因素,然後逐個分析它們對材料費用總額的影響程度。現假設這三個因素的數值如下表所示:

計劃指標:12095=5400(元)??????????(1)

第一次替代:14095=6300(元)?????????(2)

第二次替代:14085=5600(元)?????????(3)

第三次替代:14086=6720(元)(實際數)????(4)

各因素變動的影響程度分析:

產量增加的影響:6300-5400=900(元)??????(2)-(1)

材料節約的影響:5600-6300=-700(元)?????(3)-(2)

價格提高的影響:6720-5600=1120(元)?????(4)-(3)

全部因素的影響:900-700+1120=1320(元)???(2)-(1)+(3)-(2)+(4)-(3)

微信ID:君望學堂

四張財務報表編制的先後順序是怎樣的

四張財務報表編制的先後順序是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收藏
分享
海报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