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两千亿大厂上海医药大砍管线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阿基米德Biotech

  創新藥正承受着一箇意想不到的勢力的擠壓。

  在A股近500家藥企中,僅有兩家營收達到千億元級別。2023年,上海醫藥以2603億元營收登頂A股醫藥之巔。這家大廠在不到一箇半月裏,連續終止7個新藥研發項目,4.37億元研發投入打水漂。

  上海醫藥左手砍管線,顯示中國創新藥同質化去產能仍未結束,右手擁抱MNC(跨國藥企),藥品CSO合約推廣業務收入加速高增長,顯示進口創新藥摧枯拉朽之勢。

  上海醫藥作爲中國最大的進口藥品代理商,是我們窺視進口創新藥景氣度的重要窗口。

  MNC在中國創新藥市場長期佔據主導地位,是先發優勢和臨牀獲益共同作用的市場結果,有着合理性。但在中國CDMO和創新藥面對脫鉤威脅之際,MNC正借道上海醫藥、華潤醫藥——醫藥基礎設施運營商,掌控全國醫藥供應鏈的血脈——加速擴大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01

  左手砍管線

  2024年1-4月,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含生育保險)總支出7169.71億元,同比下降9.8%,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含生育保險)支出3865.42億元,同比下降23.2%。

  截至2024年6月7日,港股創新藥指數2023年/2024年跌幅分別爲19.33%/21.80%,65家通過港股18A通道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中,15家跌破10億港幣市值,31家跌破20億港幣市值。

  在這種行業背景下,砍掉低效管線成爲普遍現象,但大部分Biotech選擇祕不發喪,在信息披露規範化上,還應向老牌國企學習。

  上海醫藥2023年淨利潤37.68億元,現金儲備407億元,一下砍掉7個管線,無損皮毛。作爲醫藥流通巨頭,上海醫藥對終端市場有着深刻理解,哪些過剩產能被批量化止損,對創新藥企合理配置研發資源具備有益啓示。

  I010 (EGFR-TKI):擬用於NSCLC治療,2016年11月獲批開展臨牀試驗,目前處於I期臨牀試驗結束階段,累計研發投入4759.90萬元。

  B002(HER2單抗):擬用於HER2陽性的轉移性乳腺癌,以及新輔助治療HER2陽性乳腺癌的治療,2017年9月獲批開展臨牀試驗,目前處於I期臨牀試驗收尾階段,累計研發投入13279.03萬元。

  B003(HER2 ADC):擬用於HER2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乳腺癌的治療,2018 年 1 月獲批開展臨牀試驗,目前處於 II 期臨牀試驗入組階段,累計研發投入14135.93萬元。

  B001(CD20單抗):擬用於 CD20 陽性的 B 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2016年8月獲批開展臨牀試驗,目前處於I期臨牀試驗結束階段,累計研發投入6466.68萬元,本次擬終止針對B 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治療的臨牀開發。

  B001-A(CD20單抗):擬用於多發性硬化症(MS)的治療,2021年6月獲批開展臨牀試驗,之後未開展臨牀,本次擬終止針對MS的臨牀研發,累計研發投入593.46萬元。

  I022 (CDK4/6抑制劑):與來曲唑聯用,擬用於乳腺癌一線的治療,2020 年 5 月獲批開展臨牀試驗,目前處於 II 期臨牀試驗結束階段,累計研發投入699.37 萬元。其他適應症的臨牀試驗及後續開發仍正常進行中。

  I022-K (CDK4/6抑制劑):擬用於晚期實體瘤(KRAS突變)的治療,2021年8月獲批開展臨牀試驗,目前處於I期臨牀試驗結束階段,累計研發投入3699.90萬元。

  上海醫藥作爲國企,且身處醫藥商業賽道,缺乏創新基因,以上7個立項選擇競爭擁擠的靶點,加上臨牀開發效率極爲低下,時至今日已成廢品。

  砍管線的大刀可能還沒放下。上海醫藥與俄羅斯BIOCAD公司合資成立的上藥博康引入首批6款生物藥產品,其中PD-1單抗(BCD-100)宮頸癌和非小細胞肺癌適應症2021年至今處於臨牀III期。

  2023年浙江省藥械採購平臺藥品入庫金額前15名

  02

  右手擁抱MNC

  2016年,47歲周軍出任上海醫藥董事長,感嘆“歲月靜好的小時代結束了,滄海橫流的大時代開始了”。

  2017年,上海醫藥5.57億美元收購在中國運作近15年的美資醫藥流通企業康德樂,成爲中國最大的進口藥品代理商。2018年拿下15個新藥(包括K藥、O藥)進口總代資格,2019年又拿下17個重磅新藥(包括達可替尼片、培塞利珠單抗、阿利西尤單抗)的國內獨家代理權。2023年引入進口總代品種29個。

  2023年11月6日,上海醫藥與賽諾菲舉行中國戰略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儀式,合作涉及重點疾病領域20多箇產品,合約規模超50億,是近年來醫藥產業工商之間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程度最深的戰略合作之一,開啓中國商業營銷服務新時代。

  這也是周軍最後一次公開露面,2023年11月18日辭職,隨後被帶走調查。

  2023年11月,上海醫藥與衛材就侖卡奈單抗在內的進口藥品達成15億規模的戰略合作,侖卡奈單抗爲20年來首款獲得FDA完全批准的AD新藥。

  2024年以來,上藥控股已完成與優時比、康維德、沃特世的戰略合作簽約,並與默沙東舉行高層交流,合作產品領域與客戶拓展節奏邊際提速加快。

  上海醫藥從2016 年開始與拜耳共同探索跨國藥企在中國的 CSO業務模式。2023年,藥品CSO合約推廣業務銷售金額約29億元,同比增幅約50%。2024Q1,藥品CSO合約推廣業務銷售金額約17億元,同比增幅約128%,合約產品數量超60個,團隊成員1608人。

  MNC創新藥正借道CSO加速入華,逐步實現從成熟品種院內市場推廣合作延伸到院外推廣。

  另一醫藥流通巨頭華潤醫藥,2023年進口業務實現銷售收入141億元,同比增長8%,新增進口產品14個,其中重磅產品包括治療斑禿的1類創新藥輝瑞利特昔替尼(樂復諾)。

  從MNC中國市場自身銷售數據看,也處於擴張週期。

  2023年,8家MNC(阿斯利康、默沙東、拜耳、賽諾菲、羅氏、諾華、諾和諾德、禮來)製藥業務中國市場合計收入約300億美元,默沙東、諾華、諾和諾德與禮來均實現雙位數增長。

  拋開創新藥競爭力的事實不談,MNC在中國的銷售渠道優勢也是非常強悍。浙江每年公佈藥械採購平臺藥品入庫金額排名,2023年前15名中,有13家均爲外資。

  進入地緣關係緊張的2024年,MNC仍然強勢。

  阿斯利康2024Q1中國區營收17.48 億美元,同比增長13%,在新興市場中表現突出。諾華2024Q1中國市場收入10億美元,同比增長31%,主要得益於諾欣妥(沙庫巴曲,纈沙坦)在高血壓領域的市場佔有率上升,以及可善挺(司庫奇尤單抗)成爲中國市場IL-17抑制劑的領先原研藥,抗癌藥凱麗隆(瑞波西利)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實現高增長。諾華還計劃在中國建設用於生產放射性配體療法(RLT)Pluvicto和Luthathera的設施。一年兩針的新型降脂藥樂可爲(英克司蘭)在2025年進入醫保之前,預計仍將在自費市場持續放量。

  據IQVIA艾昆緯發佈的2024Q1中國醫院醫藥市場數據,跨國藥企銷售額同比增長2.0%,而本土藥企銷售額同比下降2.7%;中成藥仍然佔據各大治療領域市場規模第一位,銷售額同比增速爲1.3%;在醫院用藥排名前10的產品中,6款產品來自跨國藥企。

发布于 2024-09-26 21:09:31
收藏
分享
海报
51
目录

    推荐阅读